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后習題答案及備考題庫
第一部分課后習題解析
上篇: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前夜
綜述風云變幻的八十年
1、為什么說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起點?
答: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社會性質發生變化,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中國出現了新的生產關系、新的階級和新的思想。因此,鴉片戰爭就成為中國近代史的起點。
2、怎樣認識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社會性質及其基本特征?
答:(1)在錯綜復雜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兩大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前一個是主要矛盾。(2)在兩種矛盾的作用下,中國的社會性質由封建社會轉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3)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有一下一些基本特征:①、資本----帝國主義勢力操縱中國的經濟命脈,控制了中國的政治②、中國封建勢力和外國侵略勢力相勾結,壓迫奴役中國人民。③、中國自然經濟遭到破壞,但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阻礙著中國走向現代化和民主化。④、所興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已經存在,但勢力很弱。⑤、政治勢力不統一,各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不平衡。⑥、在資本----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中國的廣大人民過著饑寒交迫,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國的兩大任務及其相互關系?
答: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解放這兩個任務,是互相區別又互相緊密聯系的。由于腐朽的社會制度束縛著生產力的發展,阻礙著經濟技術的進步,必須首先改變這種社會制度,爭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才能為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創造前提開辟道路。因為不經過反帝反封建的斗爭,爭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反動統治,改變它們控制中國經濟財政命脈,利用特權向中國大量傾銷商品和資本輸出,壓迫中國民族工商業發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專制政治制度,解放農村生產力,改善農民的生活,擴大民族工商業的國內市場;就不可能達到民族的團結,社會的穩定,從而集中力量進行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現代化建設,以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第一章反對外國侵略的斗爭
★1、資本——帝國主義的入侵給中國帶來了什么?
資本——帝國主義的入侵給中國帶了沉重的災難,它們發動侵列戰爭,屠殺中國人民,侵占中國領土,劃分勢力范圍,勒索賠款,搶掠財富;它們控制中國的內政、外交、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扶植、收買代理人;它們控制中國的通商口岸,剝奪中國的關稅自主權,實行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操縱中國的經濟命脈;它們披著宗教外衣,進行侵略活動,為侵略中國制造輿論。
2、“師夷長技以制夷”主張的提出及影響。
鴉片戰爭驚破了中國封建統治者以“天朝上國”自居的迷夢,戰爭失敗的強烈刺激下,中國官吏知識分子中少數愛國、開明的有識之士,開始注意了解國際形勢,研究外國史地,總結失敗教訓,尋找救國的道路和御敵方法,魏源將收集到的資料編成《海國圖志》,并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一是利用外國先進軍事裝備技術武裝自己,抵御外國侵略,是一種反侵略的思想;二是學習利用外國生產技術,使國家走上富強道路,承認了西方長處,并主張學習西方。魏源思想在腐朽愚昧的封建統治條件下,對開闊人們眼界,引導人們注意世界形勢,啟迪人們探索救國之路起了積極作用。
3、近代中國所進行的反侵略斗爭具有什么意義?
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巨大歷史災難。但是列強發動的侵略戰爭以及中國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從反面教育了中國人民,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奮起。鴉片戰爭以后,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睜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戰爭以后,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開始普遍覺醒,中國的仁人志士正是懷著強烈的危機感和民族意識,歷盡千辛萬苦,不怕流血犧牲,去探索挽救中華民族危亡的道路。
★4、中國近代歷次反侵略斗爭失敗的原因和教訓是什么?
原因:反侵略斗爭失敗的原因首先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腐敗社會制度決定的。其次,是國家經濟特別是經濟技術和作戰能力的落后。教訓:落后就要挨打,但是從根本上來說,不推翻腐朽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腐敗社會制度,要想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去進行勝利的反侵略戰爭是不可能的。
5.鴉片貿易對中國造成了哪些危害?
A.白銀外流,造成清政府財政危機。
B.銀價上漲,造成“銀貴錢賤”。
C.腐蝕統治機構,清政府因腐敗而受賄放私,又因受賄放私而更加腐敗。
D.毒害中國人民的身心健康,給社會帶來不安定因素,也嚴重削弱了軍隊的戰斗力。
6.為什么說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中國的主權開始遭到破壞2.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3.中國的社會階級結構和主要矛盾開始發生變化。